此前,北京市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引起公众强烈关注和广泛讨论。事件源自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遭到同学的“霸凌”,事后出现了失眠、恐惧等急性应激反应。
你的孩子在学校有被欺负过吗?或欺负别人呢?家长和学习该如何科学干预孩子的霸凌行为呢?赶紧来看记者详细的报道吧。
学校:最核心的干预环节
反校园欺凌实践和培训的"减低校园欺凌"公益项目负责人沈旭表示,目前较能有效改善校园欺凌的方式,是改善师生关系。师生间如能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会让学生能够安心在校园中生活学习。
训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感,提高老师应对和解决校园霸凌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也十分必要。比如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老师了解校园霸凌行为有关的知识,并掌握一些具体干预策略,比如头脑风暴法、自信心训练、角色扮演技术等。
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可以减少学生施霸的行为。教师通过鼓励和赞美提升学生的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避免利用霸凌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关注。
学校还应向家长介绍有关校园霸凌行为的状况,使家长了解霸凌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从而对校园霸凌行为产生积极的调控作用。
沈旭建议,每一所学校都应倡导"无欺凌"的校园文化,明确告知学生学校建立了"校园欺凌报告制度"。教师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对当事的任何一方都不该用贴标签的方式指责批评,要调查事实,告知所有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不被允许"。
父母:积极预防与教导效果远好于补救
对于家长来说,积极预防、及时发现校园欺凌行为尤其重要。当发现孩子身上存在某些被霸凌的信号时,要让孩子战胜恐惧,说出受到欺凌事件是首要任务。在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家长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不要指责被霸凌孩子”胆小”
受到欺凌时,孩子通常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这样的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对今后建立健全人格有影响。在孩子叙述欺凌事件时,家长的情绪反应一定要适度控制,过于情绪化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但也不可过度淡化事件,不要只简单安慰孩子“这没什么”,更绝不能指责被害的一方“胆小”。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正视到欺凌的事实,告诉他有权利保护自己,激发孩子主动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能力。
2、千万不要教导孩子报复
在平时,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如何躲避欺凌行为。比如不要和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当遇到欺凌行为时,一定要以保证人身安全为第一位。如果在施害者相距较远、场地空旷、行人较多的场合,可以尝试边呼救边逃跑。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建立如下观念:遇到欺凌行为时,不管暴力程度如何,一定要及时告诉家长。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千万不要教导孩子进行报复,因为这不仅可能会招致更严重的欺凌行为,更有可能培养孩子“以暴制暴”的不良心态。
3、给施暴孩子一些非暴力惩罚
可以向学校反映欺凌行为,确认学校对欺凌行为有所处置。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是施暴的一方,也需要做一些相应措施。比如让孩子明确“玩笑”和霸凌之间的界限,对于越界行为要明确禁止,同时可以给孩子一些非暴力但有效的惩罚。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表示,处理校园欺凌行为要遵守一个原则:“以保护孩子为前提,教会孩子成长,教会他们怎么去面对生活,而不是让他们受到惩罚和伤害,让他们感到害怕,害怕并不能解决问题。”
受霸凌者:学会倾诉不要压抑情绪
有些受害者在经历过霸凌后,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他们拥有较强的控制感。控制感在于受害者相信自己有办法改变。一项2004年针对西班牙学生的研究表明,如果受害者相信他们能对霸凌者产生影响,或者相信自己有能力从霸凌者身边逃开,那么相对于那些对霸凌感到无助的学生,他所受的长期负面影响较小。
拥有应对压力的技能。拥有应对压力技能的学生,在成年早期更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即有一些自我减压的办法,兴趣爱好,合理的情绪宣泄等等。
学会倾诉。受害者不能压抑自己的情绪,适当倾诉自己的压力不仅可以释放自己,还可以通过外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倾诉对象可以是自己的朋友、家人,也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延伸阅读
? 校园霸凌的定义是什么?其成因包括哪些?
? 来听听孩子们的感受,他们怎么看“霸凌”?
? 如何在法律层面应对“校园霸凌”?
(本文:北京科技报记者/刘汝佳;图片来自网络;新媒体编辑/张凯。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kexuejia_zj@163.com 邮箱。)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1、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吃香菜?
2、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装修污染?真相在这里!
3、实用的手机APP教程!
快来关注“桐乡科普”微信公众号
实用 靠谱 有趣
主办:桐乡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北京科技报社 | 北科传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